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广西文艺惠及千村万户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持续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成效显著。该工程通过创建文艺村、命名文艺户,建立“桂文艺”志愿服务宣讲小分队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繁荣农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用好文化能人

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在桂中大地,象州县马坪镇马坪社区是文化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莫远征表示,近几年,马坪社区有效提升了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振兴,先后获评“全国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最美文艺志愿服务社区”“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至今年6月,马坪社区已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个、文化舞台4个、篮球场4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1个,注册组建了壮欢、文艺表演、舞狮等6支志愿服务队,拥有文艺志愿者人。每年志愿者服务队承办或协办文艺活动50场次,观众超过3万人次。其中,“广西歌王”秦学依常年开展壮欢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屯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被评为“广西文艺户”。

与秦学依一样,在柳州市柳北区,文艺爱好者梁继春发起成立了“土博综合彩调团”,常年开展“到人民中去”“文艺惠民进万家”“‘三区’人才文化志愿者下村屯”文艺志愿服务,足迹遍及土博镇17个村(社区),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45支,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数百场次。

秦学依、梁继春是广西用好文化能人、推进文艺惠民的缩影。近年来,在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过程中,广西按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民间艺术、摄影、书法、杂技等类别,创建文艺村、命名文艺户。文艺村创建以有氛围、有领头人、有队伍、有场地、有活动、有制度“六有”为标准,文艺户则要求文化能人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

据了解,创建文艺村、命名文艺户,旨在鼓励文化社区用好乡土文化能人,让乡村文化“活”起来。自年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以来,以文艺为助推器,以惠民为着眼点,以“千村万户”为肌体,强化导向、创新机制,用10年光阴在八桂大地培育、命名文艺村个、文艺户户。

创新志愿服务

让基层队伍强起来

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贺州市八步区举办系列文艺惠民展演活动,广大群众畅享文化大餐。

八步区是广西首批“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试点县区。近年来,八步区通过乡镇街道以会代训、文艺团体自我培育传帮带等措施,培训乡村文化人才、文艺骨干多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该区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多支,招募志愿者12万余人;组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医疗健身等县区级、镇级、村级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在贺街镇中心校推广“采茶操”和在黄洞瑶族乡中心校推广“长鼓舞操”作为课间操,向孩子们普及地方戏曲及舞蹈,为乡村文艺储备后备人才。

党的二十大以来,广西文艺志愿者协会组建“桂文艺”志愿服务宣讲小分队,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曲艺家协会积极组织创作山歌《山歌传唱二十大》、快板《歌唱新时代》、现代山歌剧《乡村欢歌》等主题宣传文艺作品,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展示新时代新风貌。带着最新创作的文艺作品,“桂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分别走进城乡村寨,创新开展“千村万户唱家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严霜表示,文艺惠民,人才是关键,广西文联系统将继续夯实基层人才队伍,组织举办各文艺门类会员培训班、创作研修班、读书班等,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文艺社团和文艺人才,建设更多具有广西特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升级惠民项目

让特色品牌响起来

4月28日至5月28日,“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广西农民画大展”在南宁举行,农民画家创作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蓬勃与美好。

▲农民画家缪家林讲授三江农民画创作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经过多年的发展,靖西壮族农民画、三江侗族农民画、临桂五通农民画构成了广西3个主要的农民画流派。这些农民画家扛起锄头种田、放下锄头画画,用朴实的画笔描绘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通过作品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农民画,不仅让农民画家的生活富裕起来,还远销海外,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名片。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田里村贾里屯,广西首个“匠人村”项目以“非遗(传统工艺)+乡村旅游”模式,通过送艺进村、就地培训的方式,对贾里屯95名村民学员进行棕编、蜡染、织绣、剪纸等传统工艺项目培训,并与相关旅游景区合作,选派优秀学员在景区内开设传统工艺微作坊。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刺绣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韦清花及其家人通过侗族刺绣,走出一条特色多赢“锦绣路”——在线下成立侗绣体验馆“清花绣坊”,在线上自媒体平台宣传侗族刺绣。韦清花开办的“以工代训促就业,巧手振兴新乡村”培训班,培养了0多名绣娘,签约绣娘多人,其公司年产值达万元。

近年来,在培育特色文艺之乡、文艺村、文艺户见成效的基础上,广西对文艺惠民项目提质升级——助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至年底,广西全区授牌命名“广西特色文艺之乡”个。

年8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广西:文艺惠及千村万户》

↓↓↓↓↓↓↓↓↓

责编:陈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xc/13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