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天地宽
38岁的赵妹晚的新家,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电视、冰箱、抽油烟机、电热水器、煤气灶,几乎应有尽有。“我还在一家建筑材料厂上班,每月纯收入近元。”赵妹晚脸上写满幸福。
“我在城区开三轮车送货,妻子在附近的汽车美容店帮助洗车,两人每月收入多元。儿子12岁,女儿10岁,都在小区门口的文华学校上学,只需走四五分钟。”36岁的盘春贵同样乐得合不拢嘴。
几年前他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茅草树皮房,四面透风,家里没什么家当;每人平均只有0.12亩山地,耕种一年的收成,仅够糊口一个月;孩子上学要爬远远的狭窄山路,有的乡亲终其一生都没进过城。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土瑶,又称“本地瑶”,是我国瑶族的一个支系,长期定居于交通闭塞的广西大桂山东脉,现有人,集中居住在贺州市平桂区的沙田镇和鹅塘镇里的6个行政村,到年底贫困发生率仍达51.7%,有的地方甚至超过70%。
精准脱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也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的支系掉队!今年以来,广西贺州市打响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土瑶脱贫攻坚战!
搬出大山保就业
“经过反复摸底、仔细测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必须易地搬迁的土瑶村民有人。截至年11月15日,已有户人领取新房钥匙。”贺州市平桂区委书记赖春忠对记者说。
但是,祖祖辈辈住在山里,文化程度低、思想偏保守,加上对搬迁后如何就业、生活顾虑重重,即使拿了新房钥匙,土瑶群众也未必肯挪穷窝。
“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让老百姓搬得出、有活干、有收入、住得稳,是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考虑的。”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介绍。
在超群实业有限公司的工厂里,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赶制有“小米”字样的斜挎式休闲包。“公司为小米、新秀丽、戴尔等知名品牌生产箱包,今年‘双11’,就销售了1.32亿元!”总经理张福国说,这个厂从今年4月洽谈、6月即投产,招收了名职工,一半是贫困群众。“现在就业有着落,我准备年底前就搬进新家。”来自沙田镇新民村的28岁女工赵亚英说。
提前谋划兴教育
“你对这里的学习条件感觉怎样?”
“大!”12岁的土瑶少女凤金留,虽然从鹅塘镇槽碓村来到平桂区文华学校已经学习了2个多月,但山里出来的孩子,面对记者仍有些腼腆,一开始只勉强说出了一个字。
这所学校总投资约2.2亿元,今年9月刚刚落成,建有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教师公寓、食堂,还有即将竣工的操场。
凤金留一定是想到了原来在山区村里教学点上学时的“小”。记者去了沙田镇大冲老寨,半山腰上有一间小屋,虽窗明几净,但学前班10个孩子和2年级5个学生仍在同时上课。文华学校则大为不同,每间学生宿舍8个床位,内设卫生间、可以洗热水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家乡建设出力!”问到他们的未来,同样上6年级的赵木英、赵金贵同学,和凤金留的回答几乎一样。
“名土瑶同胞中,人有劳动力,但是人只有小学文化,这是土瑶经济社会落后的直接原因。今年9月,名4-6年级土瑶学生顺利迁到这里集中就读,解决土瑶后代上学难、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将促进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早日搬进易地扶贫搬迁点。”平桂区教育局局长杨辉考说。
因地制宜扶产业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从市区来到40公里外的沙田镇狮东村大冲屯。这个寨子有38户土瑶村民,贫困户就达31户,其中17户虽然领了钥匙,但多数尚未迁出。
但是,他们已经看到了脱贫希望,因为养茶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进入村民盘月养的家,只见他把装在长袋里的茶吊在有火塘的阁楼上熏。“用这种祖传的方法养茶,既能防虫防腐,又便于茶叶陈化。”盘月养介绍。也因此,引进来自湖南的企业家周华锋今年在这里开办茶业公司,探索出以“公司+基地+工厂+农户”为一体的“扶贫车间”产业链,在狮南村建设瑶乡黑茶加工生产基地(扶贫车间),聘请土瑶群众护理茶园、采摘加工茶叶,同时委托贫困户养护黑茶,每件每年养护费30元,贫困户每户可增收1.5万元。
在村头,有数十位土瑶妇女正忙着编织竹茶篓。“编一个茶篓收入9元,我这半个月就收入元。”心灵手巧的土瑶姑娘盘寅兰看着茶叶公司刚刚发出的工资单,有些不好意思。
“我们充分调研,按照因地制宜和中长短产业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截至10月底,已完成新种植杉树.5亩、茶园.9亩、大肉姜.5亩,同时发展油茶、生猪、林下特色种养等补充产业。”贺州市市长林冠对这些数据了如指掌。
“今年初见成效,明年大见成效,后年脱贫摘帽,全市上下齐攻坚,我们对土瑶整体脱贫满怀信心!”望着苍翠欲滴的山林和散落其间的一处处树皮房,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的语气凝重却铿锵有力。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
本期至此谢谢观看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xs/1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