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赵匡胤讨伐北汉,杨业惨败,躲入

开宝二年()春,宋太祖赵匡胤率兵攻取北汉。出发之前,他做了周密的安排,令二弟赵光义留守京城,安排枢密副使沈义伦负责皇宫安全和处理朝廷日常财政事务,大将曹彬、党进作为先锋军奔赴太原。

曹彬和党进是非常有意思的两个人。

曹彬真正深得赵匡胤信任,是在平蜀乱之后。咦,是什么时候的蜀乱呢?后蜀不是才被赵匡胤灭了吗?

这就要从当初攻打后蜀时候,那个对赵匡胤大雪天送来大衣感动涕零的宋朝大将王全斌说起了。

拿下后蜀之后,王全斌仗着自己立下大功,就开始飘了,不仅在蜀地为非作歹,贪图享乐,放纵属下掠夺女子和钱财,更胆大妄为地打起了当时朝廷发给后蜀投降士兵银钱的主意。

赵匡胤对下仁厚,哪怕是投降的士兵也不例外。他令王全斌押解投降的后蜀士兵前往京城,每一个人发钱十千;若是不愿意长途跋涉去京城也没关系,发两个月饭钱,放还老家。

一人十千,固然不多,但一共有十几万投降的后蜀士兵,这就汇成了不小的数字。结果王全斌中饱私囊,把这笔钱给贪了,最终导致投降的后蜀士兵们心生不满,决定造反,这也就不奇怪了。

原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最先起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后发展到十万余人,原后蜀版图三分之一以上的地方都出现了造反。

王全斌一见,这可怎么弄,顿时慌不择路、方寸大乱,人一乱就瞎做决定。在最关键时候,王全斌做了个最坏的决定,将当时在成都城内的后蜀降兵全部杀了!

这一杀,让本来不打算造反起兵的后蜀士兵也造反了,反正对他们来说,造反也是死,投降也是死,不如造反,没准儿还能有一线生机!

赵匡胤差点被王全斌给气死,一贯的宽厚政策被王全斌破坏到丢了民心,即便后来大宋朝廷用了两年时间将蜀地之乱平息,又下达了减免税赋等补偿措施,这场屠杀导致的民心离散也没能最终抵消,以至于二十多年后,蜀地大旱,引发饥荒,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立刻一呼百应,得到各地百姓的支持,这都是因为当初王全斌等人的行为令蜀地百姓对大宋一直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次由王全斌贪污引发的蜀地大乱发生时,曹彬是时任宋军总督察,对王全斌多次规劝,可惜王全斌置之不理。曹彬头脑很清晰,虽然改变不了大局,但他依然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的部下不同流合污。

当初受命出征,赵匡胤允诺,只要后蜀土地,其他都归将士们所有,诸将领多取美人珠宝,唯独曹彬回来时的行囊里满是书卷。

后蜀之乱平息后,王全斌等人被清算罪过,或降或杀,唯独曹彬脱颖而出,升任宣徽南院使兼义成军节度使。

曹彬却认为,这次西征的将士都有惩罚,不能唯独他有升迁,耿直地入宫辞赏。

赵匡胤说:“你立有大功,还从不夸耀,就算真有小错,又哪里值得提及?惩罚和奖赏都是国之常典,无须辞让。”

实际上,曹彬的出身非常特殊,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远比赵匡胤这个外来户更早处在权力中心。但他既没有在赵匡胤跟随柴荣飞黄腾达之后刻意亲近赵匡胤,也没有参与后来的陈桥兵变,更没有在赵匡胤登基之后谋求过富贵。由始至终,曹彬都清醒、理智地做着本分而规矩的臣子。

宋太祖很纳闷儿,自己都当了皇帝,曹彬为何还这样不冷不热,保持着距离?赵匡胤忍不住问曹彬:“你这是怎么回事呀,我俩认识多年,你怎么跟我如此生分?”

曹彬答得一本正经:“臣子我是后周的皇亲,又是宫廷近侍,恭敬谨慎地做好分内事,都还担心着是不是有什么过失,我怎么敢妄想跟您套近乎呢?”

赵匡胤甚是欣慰,评价他:“不敢负其主,独尊曹彬。”

说完曹彬,再看党进。

党进和赵匡胤同年出生,不过赵匡胤那么年轻已经做皇帝了,党进才崭露头角,算是大宋将领中的后起之秀。和有着良好出身、知分寸进退的曹彬完全不同,党进是家奴出身,为人质朴,而且他不识字。

党进在禁军任职时,自都虞候以上的官员都会将所掌管的士兵、兵器等数据悉数写在梃(一种木头做的杆子)上。

有一次,赵匡胤巡视到此,顺口问:“你掌管些什么呀?”

党进那天正好当值,因为不识字,他看着梃上的记录也回答不出,于是把梃直接双手递给赵匡胤:“都记在上面啦。”

赵匡胤看这黑大个如此质朴、直率、勇敢,相当喜欢,当时又刚经历后蜀之乱,相比那些聪明、自以为是的将领,党进的品性更值得赞许,因而在征伐北汉时,赵匡胤决定委党进以重任。

这是党进的第一次出征,他后来的表现亦不负赵匡胤信任。

除去先锋的曹彬和党进,这次大宋的北伐大军,由李继勋担任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赞担任马步军都部署,赵逢担任转运使,负责粮草。赵匡胤准备妥当,亲自带兵出发,一路扫除障碍,直至太原城外。

这时候,北汉的刘继元内心冰火两重天,冰的是前线一直传来战败的消息,宋军离自己越来越近了,火的是契丹辽国的使臣刚带来辽国册封,允许他继任为北汉之主。

有了辽国主子的支持,刘继元发虚的背脊,稍微挺直了一些,辽国应该不会看着他被大宋打吧!而这时候,早就想跟着赵匡胤混的郭无为又来作妖,当着大辽使臣的面,郭无为老泪纵横,伤心欲绝:“城外有百万宋军,我们这么孤零零一座城池怕是不能苟延残喘多久了。”

刘继元至此看出了郭无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碍于大辽使臣在,不好发作,好生把郭无为劝了出去。

刘继元毕竟有上位者的骨气,郭无为故意动摇军心,他却已经决定坚守太原城。

而太原城外,赵匡胤大手一挥,亲自部署进攻的相关事宜。

太原自古是重要藩镇、战略要地,城墙坚固,城池规模堪比开封、长安等都城。

围攻太原是个艰巨的任务,赵匡胤也做好了长久战的心理准备:

首先,要求大军在汾河上架设桥梁,以便两岸部队调动以及物资粮草运输;

第二,任命四员猛将分别驻守太原四面,合围太原:党进在城东、李继勋在城南、赵赞在城西、曹彬在城北,深挖沟渠,建造堡垒,不让太原城里一只苍蝇飞出去;

第三,命令军民修筑水坝,准备引汾水灌城,这是最狠辣的一招,也是对太原城人心最大的冲击;

最后,提前任命了太原地方长官,以显示大宋必然拿下北汉的决心。

北汉的刘继元也没有坐以待毙,趁着夜色先突袭了负责城西的赵赞。赵将军相当勇猛,身先士卒,被冷箭射穿脚底板也没皱一下眉头,依然在现场指挥,他不畏生死的精神激励了大宋将士。事实证明,城西的宋军没有辜负赵匡胤,没给北汉一丝突围的缝隙。

刘继元没办法,这时候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一直不被他待见的刘继业。咦,看名字这俩是兄弟呀。

没错,仔细说起来,他俩都是北汉第二代皇帝刘钧的养子,只不过刘继元和刘钧还有点血缘关系,刘继元本来就是刘钧的外甥。而刘继业和刘钧就是真真正正的养父子了,他本来姓杨,是后汉麟州刺史杨信之子,后跟随刘钧,有骁勇之名,号称“无敌”。

刘继元自恃血统,一直都看不上刘继业。再加上宋军北伐时,刘继业本来被命令在团柏谷屯兵,抵挡宋军,结果刘继业审时度势,认为自己的兵力无法和宋军匹敌,便放弃团柏谷,直接回了太原。

刘继元一怒之下罢免了刘继业。可现在太原被围,正是用人之时,刘继元前看后看、左看右看,也没有一个打仗比刘继业厉害的人了,只得把刘继业又拉出来用。

刘继业分析局势,南、西、北三个方向都是名声不小的宋朝名将,只有东边这个叫党进的小伙子没听过,那就是你了。当夜,刘继业带几百人突袭党进军营。

党进是一个糙汉子,正呼呼大睡,听得兵器交鸣声,二话不说从床上跳起来,冲出营帐。这两个以骁勇出名的大将,第一次交手,党进占了上风,不光击退对方的袭击,更一直追击刘继业到城边,逼得刘继业藏到护城河中,让北汉城中守军用绳索拉回城头,这才保住性命。

在以后的千百年里,大家都赞颂着一位抗辽英雄的民族大义,无数影视作品围绕着他和他的家族展开,却鲜少有人知道当初那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也曾有如此狼狈的一刻,被一个大字不识的糙汉子党进追得躲到水里。

这个人就是刘继业,十年后,北汉被大宋纳入版图,他仍坚守到最后,大宋派出已然投降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前来劝降,刘继业才痛哭流涕,面北再拜,解甲降宋,改回本姓,取单名一个业字。他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抗辽英雄杨老令公——杨业。

而今,是他第一次败给党进,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次。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呢?暂且不表。先看刘继元这头,此时此刻,他正焦虑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连最后的猛将都没冲出去,那太原城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大辽爸爸了。

大辽爸爸果然不负所望,已经火速组织了军队,南下援汉。赵匡胤早有准备,辽军兵分两路,他亦有两手准备。

在定州方向派韩重赟早早地等着,韩重赟日日等着辽军到来,同时做好了陷阱埋伏,当北方尘土扬起,韩重赟知道多日的部署到了收口的时候了,这一战,酣畅淋漓,宋军大获全胜。

另一路辽军直奔太原而来,宋军大将何继筠领兵三千迎敌。这一战,赵匡胤给了时限:一天。一天之后,捷报按时送到了赵匡胤手上!

宋军士气大涨!

辽军的尸首被挂在太原城上,向城内的北汉军展示,你们还要打吗?看——连你们寄予厚望的辽军都失败了!

太原城内一片低迷,刘継元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也许,天要亡北汉吧。

赵匡胤亲自登上汾河堤坝,下令开堤,奔流的汾河水灌入太原。一片汪洋之中,他亲自下令,对太原发起最后的总攻。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面对家园被淹和宋军猛攻,原本士气低迷的北汉军竟然发疯一样反抗,并且顽强地扛住了宋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宋军先后痛失将领王廷义和石汉卿。太原城墙被洪水冲垮,宋军发箭如雨,北汉军仍然一次又一次冲上决口意图修补城墙,血流成河,双方都杀红了眼。最后北汉军用巨大的草垛堵住缺口,使得宋军的箭雨失效,终于将城墙修补好。

这时候,一直心心念念要投降做大宋子民的郭无为,被人揭发叛国,告到刘继元面前。刘继元给了他一个痛快——斩首示众。

由此,太原城内一收散乱的军心,成了一个牢固的铁桶。一时之间,宋军占不到丝毫优势,战斗进入胶着状况,加上初夏天气炎热,又逢连绵大雨,宋军中出现腹泻等水土不服情况,士气开始低落。

与此同时,辽军再次出兵南下的消息传来。

北汉是赵匡胤心头的执念,已经打到最后时刻,可想到已经牺牲的几位爱将,看着眼前陷入困境的军队,他思虑前后,决定撤兵。在离开太原的时候,属下提议,把太原附近区域的老百姓一起带走,迁居到大宋境内,赵匡胤应允。北汉因此失去大批劳动力,国力受损、军事经济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第二次北伐北汉,虽然双方打了个平手,但让大宋意识到,北汉虽弱,身后却站着强大的辽国,拿下北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先南后北”战略方针的正确性,于是赵匡胤班师回朝后,又一次把目光投向南方。

南方还剩下三个政权,分别是南汉、南唐和吴越。南唐和吴越表面上比较听话,早早认了大宋做老大。赵匡胤自然不会找它俩动手,能被先拿出来放上台面的目标只有一个——南汉。

虽然名字里也有个“汉”字,但南汉与刚和赵匡胤大干两场的北汉,以及之前刘知远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后汉政权,完全没有关系。它三面被南唐、荆楚、后蜀包围,南接大海,位于如今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当时属于偏远的南方地区,在地理上一直与大宋有一段距离,再加上经济实力比较差,又严格执行“缩小存在感,绝不主动惹事”的基本国策,在重新把重心放到南方之前,大宋一直没怎么把它放在心上。

和周围几个政权一样,南汉此时建立已有一段时间,其开拓者是一对兄弟,哥哥叫刘隐,弟弟叫刘美。后梁太祖朱温封他俩为海南节度使和海南节度副使。

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两个都是空头衔,所管辖的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政权。刘家兄弟于是走上了扫平地方势力,从枪杆子里抢实权的道路,最终在后梁乾化元年()基本搞定局面。这时候的后梁也正需要拉拢一些势力支持自己,因此刘隐很快被后梁朝廷封为南海王。不过,他不是个命长的人,这南海王的头衔没多久就落到了弟弟刘?头上。

实际上,刘隐在死之前几年就已不问世事,过上了今天搓澡澡、明天洗脚脚的逍遥日子,军中大权早掌握在刘?手中。刘?上位之后,从给哥哥打工,变成给自己打工,其苦心经营南海之心半点不变,不断把自己实力做大做强。渐渐地刘?不再满足于做人下之臣,于后梁贞明三年()称帝,国号大越。

“大越”这个名字,一听就很不正统,一点文化气息都没有。本来地方就偏僻,再加上名字不高大上,成为北面一些人的笑话。刘?也是个要面子的,既然不行,那就改名。

改什么名字?

咱向大汉致敬!

在称帝的第二年,刘?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自古打天下不容易,坐天下更难。这个刘?在登基之前还有点脑子,可当了皇帝以后,却完全没有了雄心壮志,开始了荒淫残暴的统治。他喜好杀戮,发明了许多残酷刑罚,如刀锯、肢解、刳易剔···还将杀人当作一项娱乐活动,每次欣赏都分外愉悦。在生活上也愈发奢靡,不断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在其压榨之下苦不堪言。

更要命的是残暴还会遗传,刘?死后其子刘玢继位,不光不管朝政,还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因此,在刘玢登基的同一年,苦刘氏父子久矣的老百姓在正州发动起义,可惜力量薄弱,起义很快被南汉朝廷镇压。

踩着无数鲜血的刘生活在醉生梦死中,也悄无声息地被另一个人嫉妒上了,这人就是他的四弟晋王刘晟。

这种傻子也能做皇帝,我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刘晟心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刘晟选择在一次宴席上行动。他借口让大力士来表演,趁着刘玢喝醉,命大力士将其杀死,上位成为南汉第三任皇帝。有了自己政变成功的案例在前,刘晟就不放心其他兄弟了,奈何他老爸还特别能生,留下了十几个儿子。刘晟一不做二不休,挨个儿把亲兄弟们宰了,彻底消灭了后顾之忧。

刘晟不愧是刘?的儿子、刘玢的兄弟,对南汉百姓的压榨半点不输他的父亲、兄弟,继续把南汉往糟糕的方向治理,弄得乌烟瘴气,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与此同时的中原大地上,柴荣正发奋图强,后周不断强大。但在刘晟眼里,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后周如何,与我何干?

刘晟在残暴无道、穷奢极欲之中走到人生的尽头,其子刘鋹继位。好家伙,这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无道之人。

他自幼生活在宫中,看着周围听话的太监们,萌生出了自认为睿智的思考。你看阉人们如此听话,让他们往东,他们不往西,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家人和后代呀,一切的生存都仰仗皇帝一个人。可大臣们就不听话,会撑皇帝,会阳奉阴违,会为家人家族谋取私利,甚至能干出叛乱造反把富贵永远流传在自家身上的事,那么如果把大臣也变成阉人,这一切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刘鋹为自己的睿智鼓掌,“来人哪,颁诏下去,从今往后,要来做官的人,叫他们先挥刀自宫。如果不干,以后朝廷就派专人下去给他们宫一下。”皇帝这么无知变态,自然也有投其所好之人,宁愿做阉人,也要享受一时富贵,故而南汉朝野之中,一片宦官林立景象。而真正有才学的人,只会敬而远之。

南汉历代皇帝都非常迷信,身边豢养许多妖人术士,刘鋹也一样,宠幸着一个叫作樊胡子的老巫婆。她自称是玉皇大帝的化身,说刘鋹是玉皇大帝的儿子。

这事要放一般皇帝身上,肯定怒了,你想占老子便宜?

可刘鋹信以为真,对樊胡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奉若圣旨,做她儿子做得极为开心,朝堂上的事情都交给了这个老巫婆。而刘鋹自己和前几任南汉国君一样,热衷于围观猛兽吃人的游戏,在血肉四溅之中哈哈大笑,怀里搂着最为宠幸的波斯妹子“媚猪”。

五代十国末期,大宋朝初期,不光英雄辈出,也同样美人如云,比如后蜀孟昶身边有雅好赋诗的花蕊夫人,南唐李煜身边有貌美多才的小周后。

刘鋹的审美却与众不同,这深得他恩宠的女子“媚猪”,即便放现代眼光来看也未必算得上美女。史书上描写她黑腯而慧艳,深谙房中术,把刘鋹迷得神魂颠倒,赐名“媚猪”。

刘鋹还将南汉后宫的其他妃子赐名媚牛、媚羊、媚狐、媚狗、媚猫、媚驴、媚兔、媚猿、媚狮,与媚猪合成“十媚”。

这等的愚而不自知、蠢而引为傲,南唐李煜看了都要自叹不如,宋太祖赵匡胤听了也要甘拜下风,赞刘鋹一声“绝”!

这样一个残暴无度、昏庸可笑的南汉政权,竟然能在南方存在几十年而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是古时候交通不便造成的。

一直到大宋灭亡了荆楚之后,宋与南汉边境接壤,两边偶尔发生小规模的边境摩擦,其中一次宋军俘获的俘虏中有南汉宫中内侍,赵匡胤才从这些俘虏口中知晓,真正的南汉宫廷竟然如此荒诞奢靡,而当听到南汉国情的实际情况之后,一代帝王愣证了许久,叹息道:“我们应该救南汉百姓于水火呀!”

鉴于当时刚拿下荆楚,还在向后蜀进发,赵匡胤并未贸然出兵,而是选择了温和的方式。他传书给一直还算听话恭顺的南唐:“南汉这么对它的百姓,你怎么看呢?”

南唐国君李煜被吓了个半死,这事多像当年扫平荆楚的策略呀,大哥你要搞定谁,小弟都支持,何必问我怎么看呢?您已经和南汉直接接壤了,有什么军事行动都很方便。

赵匡胤拊掌大笑:“我们大宋一向是不喜欢动武的,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就不应该蛮干,你说对不对呀?”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李煜再装傻就不行了,他连夜修书一封劝降南汉。刘鋹看到信件就炸了:“你有毛病啊,我在我自己的地儿想干啥干啥,你看不惯就来打我呀!”

第一次劝降,刘鋹没当回事。北宋开宝三年(),南唐李煜再次在赵匡胤炯炯目光的注视之下,抖着手脚给南汉去了第二封劝降信:“南汉老哥,你这些年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老天已经看不下去了,大宋准备来收拾你了,与其到时候被打得哭爹喊娘,还不如现在大家体面一点解决问题,对吧?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主动向大宋投降吧。”

刘鋹直接把送信的南唐使臣关进了监狱。好你个南唐,要投降你自己投降,老拉我南汉先投降是怎么回事?我老刘家的事跟你老李家没关系吧!

刘鋹在回信里口吐芬芳,李煜也很乖觉,转手就把刘鋹的回信交给了赵匡胤,“老大您看,南汉它敬酒不吃吃罚酒。”

刘鋹有胆子这么无法无天,只因为南汉还有一道天然屏障,由越城岭、都庞岭、荫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大山组成的五岭,如一道巨大屏风从地表竖起,隔断了广东和广东以北地区的交通,阻碍着两者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也是宋军打下南汉的最大阻碍,但是赵匡胤已经有了应对思路。

开宝三年()九月,赵匡胤命大将潘美为贺州道行营都部署,率大军奇袭贺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直接避开五岭进攻南汉,这等于看都没看南汉手里的坚固盾牌一眼,直接给南汉腰眼上来了一刀狠的。

南汉得知宋军来袭,举国震惊,刘鋹紧急找他的阉人们开小会。经过南汉几代蠢皇帝的不懈努力,国内压根儿没有可用的将才,但是所有人都明白的事情,刘鋹和阉人们不明白,这大概就是蠢皇帝带出来的蠢人吧。

其中一个叫龚澄枢的太监,贿赂刘鋹极为信任的老巫婆樊胡子,一步一步爬到高位。

樊胡子跟刘鋹说:“龚澄枢是上天赐给我们南汉的能人!”

龚澄枢后来在刘鋹身边混得风生水起,南汉军中大事都握在他手里。这会儿宋军来了,刘鋹一看,急忙说:“龚澄枢,你上!给他们展现一下你的能耐!”

樊胡子上了前线,把忽悠刘鋹的本事拿出来,对将士们一顿吹:“你们是南汉最厉害的人,宋国那都是一堆草包,有你们在,陛下相信宋国动不了我们南汉一根汗毛。”

话音刚落,宋军的铁骑就杀到了,樊胡子脚底抹油,立马开溜,还跟刘鋹美其名曰:“陛下,臣必须在您身边,片刻不离,才能辅佐您万世昌盛,这是上天给我的任务。”

没错,龚澄枢在樊胡子的协助下,已经化身为上天派来南汉的使者,和其他神棍相比,他只是多了一步净身的动作,是个阉人神棍罢了。

而大将潘美只用两个月,就带领宋军突破贺州、昭州、贵州等城池,这些原本是南汉从荆楚手里抢来的土地。可笑的是,到这一步,刘鋹反而天真地以为宋军并不是冲着南汉来的,而是想要把原本属于荆楚的土地抢过去。

宋军的回应是加速前进,于当年十二月攻打南汉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韶州守将李承渥出动象阵防御,以为能唬住没见过大象这种庞然大物的宋军,然而他也天真了,对面可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宋军将领潘美。

两军相遇,潘美早有准备,下令宋军士兵拉开弓弩集中射向大象。在南方,弓弩的使用频率很低,技术发展远不如北方。宋军万箭齐发,大象们哪里见过这阵势,饶是象皮象肉再厚实,也瞬间被射成了一群刺猬,痛得大象们发了疯,把南汉军队踩伤踩死无数。

南汉军大乱,韶州被宋军顺利拿下。次月,宋军又拿下英州和雄州,至此,南汉再无可守之处,广州城暴露在宋军面前。

与捷报一起送入大宋京城的还有另一条好消息——南汉老将潘崇彻在贺江投降了。

这位被称为南汉第一名将的潘崇彻,曾经为南汉开疆拓土,固守五岭。可惜再多功绩也抵不过佞臣一句谗言,逃不掉南汉皇帝的猜忌,潘崇彻被罢免军权多年,宋军打来之前,他一直都在家抠脚。

直到南汉城池连连失守,刘鋹才百般不情愿地命潘崇彻重掌军队,令其屯驻贺江,相当于看护南汉都城的北面门户。

但潘崇彻带领三万南汉军到达贺江之后,一直按兵不动,呈现观望之势,一直到昭州失守,他主动向大宋投降。

赵匡胤大喜过望,命人带潘崇彻入京,亲自接见这位南汉第一名将。潘崇彻对宋太祖坦言,自己被帝王猜忌多年,已被时光磨灭了许多品格,但他并非不忠于国家,只是就算他能带领军队护住南汉一时,凯旋之日也逃不开国君的猜忌,落不到好下场。更何况他看明白了大宋拿下南汉是必然趋势,因而选择顺应天命,免一方百姓受苦受难。

赵匡胤大为感慨,同为武将出身的他对潘崇彻的委屈和顾虑能感同身受,身为帝王,他欣赏潘崇彻抛弃个人荣辱,为社稷大义着想,这是一代南汉名将,更应是心怀黎民的有功之臣。

开宝四年()元月,英、雄二州失守之后,刘鋹知道南汉已经守不住了,搜刮了十几条船,带上金银珠宝和嫔妃们,准备南逃大海,结果临门一脚,让身边的阉人谋夺了财产。

刘鋹傻了眼,没想到最后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插了最狠的一刀,无奈之下,他只能向宋军送去求和书,被潘美断然拒绝。刘鋹终于明白,大宋要的是整个南汉,你选择打也好,选择降也罢,没有第二种结局。

但就算明白了,刘鋹还在犯蠢病,他听信一个老宫女的话,起用其本事没有、吹牛一流的干儿子郭崇岳。刘鋹封郭崇岳为招讨使,大将植晓廷为副将,领六万南汉军阻击宋军。

郭崇岳对抗宋军的办法就是,日日在大营里烧香求佛。

植晓廷看不下去,领兵主动出击,与潘美带领的宋军正面交战,植晓廷纵然实力不够,亦战斗到最后一刻,以身殉国!

潘美乘胜追击,向郭崇岳所在的南汉军营发动火攻,大获全胜。

刘鋹又异想天开了一次,放手将宫殿府库付之一炬,愚蠢地以为大宋对已经空无一物的南汉没有兴趣,会撤回北方。

潘美没有如刘鋹所愿,而是率宋军节节逼近,刘鋹的心理防线终于完全被突破。

开宝四年()二月,刘鋹素服而出,向宋军投降,南汉亡。

和其他投降的君王一样,刘鋹也被献俘入京,享受到了宋太祖一贯的仁慈。赵匡胤封他为恩赦侯。

刘鋹这小子长得体态丰、眉清目秀,投降之后的小日子也过得颇为滋润。闲来无事,他还挺会讨好赵匡胤,用珠玉为原料将马鞍编结成戏龙的形状上献,手艺和脑洞好得一塌糊涂。

赵匡胤大为感叹:“这人吧,要能把心思好好用在治理国家上,何至于亡国呢?”

刘鋹刚到京城时,赵匡胤曾问其罪。刘鋹把残害百姓、治国无道的事,都推给了身边的阉人,说自己登基时候还是个孩子,啥也不懂,朝政叫其他人抓在手里,做不了国家的主。

赵匡胤就当他说的是真的,下令将刘鋹所言的罪魁祸首斩首。但刘鋹的小心脏一直都悬着,以己度人,不相信赵匡胤有那般胸怀留他性命。

一次,太祖赐酒下来,把刘銀吓尿了,以为赵匡胤要毒杀自己。要知道赐酒杀臣这种事,刘鋹在南汉时候可干过不少。如今以为同样的事摆自己面前了,刘鋹吓得眼泪直流,捧着酒杯迟迟不敢喝下去:“陛下呀,您已经说不会杀我了,我也只想做一个开封城里的小老百姓,看天下在您治理之下越来越好。所以,您这杯毒酒,我真的不敢喝呀!”

赵匡胤失笑,拿过刘鋹那杯酒一饮而尽:“朕对人一向推心置腹,可不会做出爱卿说的事!”

刘鋹这样的人,就算老天再给他一次机会管理国家,也依然是个亡国之徒,对赵匡胤来说,留其性命,何足为惧!

#高考起航梦想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xs/15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