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探索广西乡村振兴新路径西部文
年广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北京)展示展销活动上的网络直播。杨忠钰摄河池市南丹县朵努手工坊非遗传承人黎凤珍(左三)向瑶族妇女传授技艺。黎月珍供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广西积极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探索打造的“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产业”模式,在带动群众摘贫帽奔小康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效,同时探索了广西乡村振兴新路径。目前,全区建有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扶贫工坊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个,崇左市龙州县列入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县,百色市靖西壮锦厂和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获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刘三姐歌谣”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案例。非遗+扶贫:居家就业创收双促进黄姚镇凤立村是贺州市昭平县境内最大的壮族村落,村里80%的青壮年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为带动凤立村脱贫,增强村民的造血功能,年,由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正式启动,以“传承技艺唤醒记忆”为主题,打造“桂绣”品牌,对广西传统织绣技艺进行提炼与整合,向凤立村41名妇女传授民族传统织绣技艺。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章节。凤立村第一书记杨达毅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文化扶贫是要给贫困群众输送文化与技能,培养他们崇尚劳动,主动学习和更新文化知识和技能,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脱离贫困,走上致富之路。5年来,凤立村每年举办两至三期传统织绣培训班,累计培训多人次。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技能培训,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贫困群众的收入也有了大提升,整村于年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为了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我已经参加4次学习了。”凤立村妇联主席黎洪兰在飞针走线间,感受着“桂绣”的魅力。即使她4次参加织绣技艺的培训,但每次学习内容都不一样。让群众学有所得,得益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非遗+扶贫”模式中,把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文化企业引入其中。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定钰认为,文化企业长期在市场经济中搏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并将市场需求与织绣技艺进行研发,实施“统一设计、统一培训、统一发放材料、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模式,实现了生产与销售的无缝衔接,确保了绣娘们织出来的产品适销对路,普遍都能卖得个好价钱。如今,凤立村越来越多的绣娘通过培训班或传帮带等方式学习桂绣技艺,已成为当地“桂绣”技艺带头人和促进特色旅游发展、民族产品开发的主力军。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非遗+扶贫”模式在全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复制和推广,惠及了许许多多像凤立村一样的家庭绣娘。文化扶贫先扶志(智),探索广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向全社会传递了“要富口袋须先富脑袋”新理念。非遗+旅游: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有了旅游的带动,原本不怎么值钱的传统织绣产品卖出了应值的价钱。”河池市南丹县朵努手工坊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黎凤珍参加“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年广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北京)展示展销活动时,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白裤瑶聚居区典型的致富带头人,黎凤珍创设的朵努手工坊通过运营白裤瑶传统服饰销售、传统服饰半成品加工、蓝染布加工与销售、土棉布加工与销售、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手工艺体验等项目,年销售额达万元,带动贫困户79户和周边群众37户,因此荣获自治区巾帼脱贫就业基地和居家灵活就业基地的称号。河池市是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代表性项目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自治区级项目68项。年,原文化部批准设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近年来,河池大力推进“非遗+旅游”,利用铜鼓舞(勤泽格拉)、瑶族服饰等非遗项目,打造国家级4A景区南丹歌娅思谷旅游景区,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商铺经营等方式,农户实现月收入在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2个乡镇7个村屯户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共有贫困户户人在景区经营,其中户人实现脱贫。南丹县歌娅思谷旅游景区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梁怡梦介绍,景区组织当地居民成立专门的壮族、瑶族风情展演队,以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组织铜鼓、山歌、长席宴等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展演等接待游客。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壮族蚂[另][虫]节、白裤瑶赶年街、丰收节等民俗节日,景区都会邀请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度节日,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切身感受,更进一步拉动了体验式旅游消费。在推动非遗活态保护的前提下,我区积极鼓励地方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注入非遗元素,用旅游发展来展现和提升非遗魅力,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过程中,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旅游商品开发工作,探索将非遗传承基地纳入旅游线路,在旅游景区建立宣传展示示范点,把非遗保护利用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利用,持续推进中越边境非遗富民惠民示范带建设,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通过打造“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等民族节庆品牌活动,精心设计推出的“中越边境非遗之旅”,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向境外游客首推的12条非遗旅游线路之一,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持续推进文化旅游强区建设。非遗+产业:一碗螺蛳粉构筑起大产业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米粉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成为广西18个入选推荐项目之一,这为柳州螺蛳粉产业做大做强增添了文化的力量。“柳州螺蛳粉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背后离不开适应需求的变化,是‘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实践。”作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会长、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的倪铫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柳州螺蛳粉多次在全国热搜上崭露头角并且在年产销破百亿元,这是振奋人心的大事。”在柳州市鱼峰区螺蛳粉产业园内,建立了全国首个以螺蛳粉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近平方米的馆内汇聚了余件藏品,如螺蛳化石、预包装螺蛳粉外箱、螺蛳粉食用历史餐具等。这不仅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螺蛳粉手工技艺保护性生产示范基地,更是柳州螺蛳粉民族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对于保护民族特色和传承地方民族小吃的柳州螺蛳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柳州市主动顺应“互联网+”的思维热潮,运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柳州螺蛳粉产业,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了柳州螺蛳粉“从小到大、从街头巷尾到袋装速食”的工业化转型,实现了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将一个小小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打造成为百亿大产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完成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螺蛳粉产业发展极大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柳州,袋装螺蛳粉企业从年第一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多家,袋装螺蛳粉产销量由年的5亿元到目前已突破亿元,瞬时生产峰值达万袋,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户,人均年增收元以上。作者/来源:当代广西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文章: 首付门槛降低购第二套房可用公积金贷款买 下一篇文章: 非常好吃的夏季水果鹰嘴桃一斤多少钱各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xw/1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