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初语bull群文阅读专栏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内化在语文教学行为中,在贺州市教科所初中语文教研员罗燕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八步区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团队和八步区城东实验初级中学主题研修团队经过实践,认为群文阅读是可以依赖的教学路径之一。研修团队致力于异人同质文本群诗阅读的研究,将异人同质的群诗阅读落实在课堂里,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异人同质群诗阅读其目的在于体悟同主题诗歌作品的创作特色以及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力,细化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那么,如何将“群”的思想落实课堂?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素养得到发展?王君老师说,“群”的思想,“整合”的思想,骨子里都是“联结”的思想。
一、通过同中求异思维整合联结
异人同质群诗阅读与一般的群文阅读一样,需要师生师生围绕议题(焦点)展开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比较等活动,最终达成共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异人同质群诗阅读一般选择三首或者三篇以上的诗歌展开教学,其选择的基准在于不同诗人同主题的作品,以此厘清诗人在不同的人生时期或者不同人生状态下的思想走向。尤其是诗人或者词人的思想随着生命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那一类文人,通过求同比异思维来进行整合,往往能帮助我们联结出他们宏阔的生命状态。
比如,我在执教群诗阅读《登临诗的千古情怀》,暨组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时,三首同为登临诗,我将“朗读比异”作为课堂的起始点,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法走近古诗,朗读节奏、朗读轻重、朗读升降,逐一递进。《登飞来峰》我指导朗读是停在重音上,诗人说“不畏”,就要读出诗人的勇气和决心。我指导《望岳》的朗读,表达杜甫志向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息加重,换一个角度来指导。《登幽州台歌》的朗读我指导拖音,“之”“而”这两个虚字的拖音和节奏,读出宇宙的苍茫和个人的渺小。三首诗教了三种不同的朗诵方法,通过不同的朗读,启发学生思考三首古诗情感的相异。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王安石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杜甫是一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诗人;陈子昂是一个忠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学生通过比异,理解精准。
比异思维把不同的文本信息加以辨析,开拓出更广阔的阅读期待,深化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内涵理解,进而让文人个体与家国整体联结起来。通过比异,整合联结出三首诗让我们不仅仅读到陈子昂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怆,更应该懂得他的家国情怀,对社会,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同样,忧国忧民的杜甫和推行新政,有着“富国强兵”之宏愿的王安石都有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如此比异整合,易于让学生通过联结,感知到古代诗人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密切相连,基于比较的课堂起始为广阔的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二、通过异中求同的思维整合联结
异人同质群诗阅读的最关键的思维要素点在于“异”,比异后回到“同”,课堂支撑点在于“质”,方向落脚点在于“人”,由此来看,异中求同应该成为异人同质群诗教学的语用核心和精神核心。
如何寻找异人同质群文教学的异中求同点呢?首先熟读该文人的传记或方家研究的资料与成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像朱东润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康震的《康震评说诗圣杜甫》,梁启超的《王安石传》以及各个文人的传记等书籍都应该成为案头之作,为异人同质群诗阅读的授课建立广博的阅读基础;其次在阅读之上,要真诚走近该文人的生活世界,与他们产生共情,深入到他们的主观世界,以文本为媒介,与之隔空对话;再次,不仅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而且还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们创作诗歌的独特之处,将这个独特之处与语用点联结,便能搭建初中生与文人之间的脚手架。例如陈子昂诗歌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杜甫诗作擅长写实,有“沉郁”的特点;王安石的诗多用典故,立意新颖,充满着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最后,经由文本挖掘精神气质的共同点,探寻出群诗间最能触动人心,最能支撑其人生的核心情感思想。当然,最好的效果是将语用点与精神点合二为一,彻底联通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
我在执教群诗阅读《登临诗的千古情怀》,暨组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时,我将“异中求同”作为课堂的重难点进行突破,将同质诗词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发现登临诗的密码。在“比异”这个课堂环节里,师生一起进行了四次“比异”整合,将课堂逐渐引向深入。第一次整合比异的是诗人登临的时间不同: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是37岁被降职时,杜甫写《望岳》是二十多岁青年游历时期,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是三十岁初涉宦海时期;第二次整合比异的是诗人登临的地点不同:三位诗人登临的地点分别是幽州台,泰山和飞来峰;第三次整合比异的是诗人登临所见的景物不同:幽州台历史悠久,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飞来峰高耸入云;第四次整合比异的是诗人登临抒发的情感不同:陈子昂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杜甫抒发的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王安石抒发的无所畏惧的政治抱负。最后再回到“同”中来,这三首古诗都是通过相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无论诗人登临看到什么景,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从细微处解读登临诗的密码,诗人登临表现的家国情怀。从而总结出这一类文章的共同规律,指导孩子们同类文章的阅读,这是孩子们思维广度、深度以及对问题系统化认知不断加深的规律。
经过这样逐层深入的异中求同整合,学生会整合联结到课堂与文本的最佳契合点,触摸到词作与词人的解读开关,进而一步一步联结词人的内心临界点,审美鉴赏力融合在课堂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自然得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性不言而喻。
三、通过发散思维整合联结
发散思维是由此即彼,体现为从信息原点进行多向度联想和延展的能力,是指个体的思维能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摒弃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想,进而产生有见解的新颖观念。异人同质群诗阅读的落脚点在“人”上,人的多面性、立体性、复杂性往往不是某个点就能概括的,因此,发散性思维在异人同质群诗课堂里非常重要,通过相对全面、客观的整合联结,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益的养料。在提升诗词品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传统意识、文化视野,放大思维格局,走向思想深度。
我在执教群诗阅读《登临诗的千古情怀》,暨组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中,布置学生课后自读杜甫的《登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进一步体会登临诗的艺术魅力。学生从登临这个角度,去看不同年龄段的杜甫和王安石登临表达情感的不同,这是将课堂宕开一层,通过发散思维,了解杜甫的诗圣之路和王安石的改革之路。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能在发散的在场里,放飞思维,全面挖掘,这样的思想状态是好的语文状态。
正如王君工作室的司艳平老师所说:“异人同质群诗课堂虽然落脚同质,但不应以单一思维代替立体思维,不应以标准化解读代替立体化分析,不应以同向分析代替多元解读。”我想只有扩展课堂,运用发散整合联结,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的创造思维生长,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多面,让他们能理解空间立体的人性,走进五彩斑斓的诗歌世界。
审核:罗燕明邓焕英
文字编辑:黄萍
排版:苏泓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zz/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