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人文乡音难改,乡愁不忘

北京医院皮肤病 http://m.39.net/pf/a_4781505.html

——

——

推广普通话可能会对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

——民俗专家牛国栋先生

贺州是全国少有的语言方言多样性突出地区,素有语言金三角、方言博物馆之称。在只有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有三种少数民族语言,有分属五大汉语方言的各种土话与次方言二十多种。年,贺州学院依托政府支持建立了第一所语言博物馆,以“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为主题,弘扬贺州深厚的语言文化。

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大门(美宇摄)

贺州人到底讲的是什么话?

客家人,白话,桂柳话?其实都不全对。

贺州方言多达二十多种。

每个贺州人都基本掌握4到5种方言。

那是鲜活有趣的市井声,也是气势磅礴的民族融合交响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语言(美宇摄)

馆内提供的方言资料(美宇摄)

贺州语言的传奇之处在于,即使是同一家人,面对面说话用的也不是同一种方言。在贺州29种语言中,粤属方言是是在贺州这片土地上形成并发展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语言,粤属包括本地话、土白话、六州声、钟山话、富川梧州话、铺门话,总人口超过万,是贺州语言传奇的主要篇章。

馆内陈列的现代方言小品(美宇摄)

有关贺州语言的地域分布网络上现有资料已经非常丰富啦,但是关于贺州多元语言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太多介绍。总结如下:

(1)汉以前,不可考,可能河谷为侗水人、山地为苗瑶人(也可能只有侗水人,或今天已经消失的其他壮侗人)

(2)汉代,城镇出现一种临贺郡汉语方言,与始兴、桂阳等郡方言接近;其他地区继续延续汉以前状态,但从临贺郡汉语借入一些词汇;

(3)南朝,无变化,隔壁始安郡出现南朝通语系统的方言可能有少数人移入;

(4)晚唐五代特别是南汉国,广府方言开始从广州、珠三角沿西江各支流进入贺州境内,具体而言有梧州、封开(封州)两个路径,形成梧州系、封州系两种河谷粤语,但仅局限于大城镇;两种河谷粤语占据大城镇后开始逐步洗掉部分临贺郡汉语方言,(在宋以后的某时期最终)形成铺门话;贺州在五代早期一度被马楚国控制,核心湘语人口南下,明清时代继续南下;北壮(侬)系扩张,并通过西原之乱维持广西壮族土司的割据地位,扩张进入贺州境内洗侗水;苗瑶情况不明;

(5)明清时代,广州的广府话从梧州府进入贺县占领县城等大城镇,开始于唐代梧州、封州话但进程较缓慢;湘语人口继续移入;明军携明代南京官话进入当地各卫所,在桂林等大都市洗掉南朝通语系的早期湘语/始安方言后与广府话分享明清时代广西权威语言地位,因而也进入贺州的大城镇;南赣(客家)语人口在粤东爆炸后,进入贺州并洗掉大部分同生态位、同族源、共享部分文化的苗瑶语;同时少数福建人因福建人口爆炸进入。[1]

方言书籍(美宇摄)

虽然,贺州学院的语言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贺州的语言文化,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建设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已经把贺州多种语言方言列入保护保存对象进行保护性采录,但是对于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仍旧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如,贺州都话、鸬鹚话、铺门话分别列入“较差”、“差”“一般”等级——语言资源生态测定,即这三种语言分别处于勉强生存、中断濒危、缺乏发展条件的生存状态。[2]许多不被我们重视的方言已经“濒临灭绝”,而当前对于贺州方言的传承和保护的期刊文献、图书资料等却少之又少。

贺江情曲谱(任美宇摄)

贺州各界人士也一直在为保护方言做出积极应对,开展乡音进校园、摄影大赛等多种活动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有了语言保护的自觉,加入到语言、方言的保护探索中来。

唯有留住乡音,才能记住乡愁。

参考文献:

[1]杨璧菀,邓玉荣.贺州市的语言种类及地理分布[J].贺州学院学报,,34(01):51-60.

[2]李林欣,邓玉荣.贺州方言文化的保存与保护[J].贺州学院学报,,31(04):9-1

——

——

文字/任美宇

图片/来源已注明

编辑/吴甜

审核/何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xs/10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