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有这么一座古村落,私藏着你最想要的生
古村落·低调的美
◇
看惯城市的霓虹和高楼,
让人更加渴望大自然的怀抱,
接下来
请跟随小编的镜头一起去感受一下
历经岁月濡润的隐世古村落!
◆
暮春的雨滴滴答答,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湿漉漉的。万物在春雨中勃发,整日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我们,是时候走进乡野,看看水,踏踏青了!日前,小编跟随采风组,在富川发现了一处隐世古村,这个季节寻幽访古,最合适不过!
富川城北镇巍峰村委杨家栎村,位于城北、葛坡、麦岭、朝东四个乡镇的交界点处,在城北镇的最北端,属石山区丘陵地带。东与葛坡镇下尾栋村相邻,北接麦岭镇金田村,西与朝东镇里鲤塘隔山相望,南边是城北镇境地,是个山环水抱,北高南低的小山村。
全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居住着周、李、沈三大姓瑶族人家,户人口,讲的既不是八都(葛坡、麦岭),也不是九都(朝东)话,而是正宗的谷塘土瑶话。村北上2公里便是金田水库。解放前是十年九旱的穷地方,自从修了金田水库便成了水旱无忧的富饶之地。
村东南是水田,北边原来是旱地,现大部分也地改田。周边过去是丘陵松木林,如今都开发种上了柑橘水果,面积达二千多亩,一改过去“松树飞花杨家栎”,田少地宽,全是松树林的经济不发达面貌。如今已变样为“谷满仓,果飘香,烤烟、辣椒一齐上”,近年来全村农副产品年产值数百万元,彻底改变了杨家栎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季丰收的油桃,和正在茁壮生长的烟叶
甚至还有仙草灵芝,看来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杨家栎村民不姓杨,是很多外村人疑惑好奇的地方。据传,其实最早在此居住的是杨姓和奉姓人,杨姓住村北,奉姓住村南,此两姓人相继都搬走了,继而迁来此地的是周姓、李姓和沈姓人。
据《周氏族谱》记载,周姓人于明朝初期的正统年间始迁杨家栎居住,依此而推算,搬走的杨、奉两姓人至少在宋朝时期就在此居住了。理由有三:一是从后来种地开挖出的杨、奉两姓人的屋脚基础都采用六个头的“放水砖”,比后来盖房的红砖要大个些,也比红砖坚硬。
二是后龙山的老古木,如今都古木参天,又高又大,估计树龄达千年以上。三是村西北一公里范围内栎木林子,过去都是一人围抱不过的栎树木,栎木是靠人工栽植方能成林的,不经3-5百年的时间,是不会长成这么粗大的。
是否杨姓人最先居住于此,并在村周边种下一片栎木树,后来杨姓搬走了,栎林仍在,陆续迁来的人口增多,不断扩大形成一个村子,村名就叫成杨家栎了。
随着年代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杨家栎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一不变是那山青水秀、小桥流水、古木参天的自然环境,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依然让人流连忘返。
青石板铺筑的“镶边街”村前一字排开,石板路一直延伸至耕作的田垌间。
村里边建有周家大门楼、祠堂;用黄泥浆砌筑的“内空”的“镶砖屋”比比皆是,大门、天井、厅堂、骑楼、厢房组合成“三间堂”式房子,都是明显的明代建筑格局。
发源于黄沙岭的金田河自北向南流入金田水库,后又婉延流来村边,向东向南三拐两弯绕村而过,小河两岸自生自长的大树,有的连树名都叫不上来;同在一处一高一低一动一静的两口泉井互不相通,实属神奇,让人感叹造物之巧。
气势伟昂的新建牌楼就在建在村南的入村路口上,为村子增添了几分秀丽与灵气。
村子的古建筑还有一寺三庙一阁一戏台,可惜大半已毁,特别是回形穹顶,坡顶矗立流畅的大戏台,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掉建成牛场实在可惜!
护龙寺左前方建的栏水坝几经修筑未成,最后才用几千斤重一块的大条石堆砌而成,所竖纪念碑顶盖也被人盗走,当作文物倒卖。还有坝下游百米远用料石干砌的半园石拱桥上镌刻的石狮、石人等石像更显示其年代的久远。
这些历经浩劫的古老遗存,向我们诉说着远去的乡愁。
村里最新最气派的,是这所希望小学。孩子们朗朗的书声,承载着父辈们的寄托和期冀。希望他们,能记住乡愁,带着杨家栎的历史一起成长。
两公里长的小河上建有四座干砌石滚水坝,栏河引水灌溉农田,插秧、种菜、种五谷杂粮、烤烟,样样丰收,真是四季发财,五谷丰登。
这就是古老而神奇、美丽又富饶的杨家栎村!村民们立志要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力更生,把村子建设成为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富川精品村!欢迎八方宾客来杨家栎观光、游玩!
岁月沉淀了沧桑
这些古村落的美透着一种厚重和纯粹
后续我们还将为您发掘那些被遗忘的古村落
习惯了都市的繁华
再到这古朴的村落里走上一回
也许你的人生
将另有一番滋味
内容来源:富川圈,版权归原作者
贺州身边事综合编辑
爆料/合作(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哪里白癜风好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xs/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