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middot贺州森林资源
据民国29年()出版的《广西农业通讯》第一卷第二期载:民国15~18年划全省为四大林区……贺县、信都等25个县为第二大林区。
年《广西各县概况》记载,贺县(不含信都县)林地面积为77.21万亩。
贺州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
解放初期,经林业部门踏勘调查,解放前的森林面积为.34万亩。其中杉木7.48万亩,松木36.11万亩,竹子1.66万亩,油茶6亩,油桐2万亩,杂木及其他.09万亩。森林蓄积量为.67万立方米。其中杉木.72万立方米;松木.06万立方米,杂木58.89万立方米;另有竹子万根。
年,广西省林野调查队对贺县森林进行踏勘,森林面积为.39万亩(含新造幼林及经济林面积48万亩),活立木蓄积.70万立方米。
年,对森林资源进行普查,其面积为万亩,活立木蓄积.70万立方米。
年,进行第二次森林资源普查,这次普查内容比较齐全,普查结果,全县森林面积(不含自治区下辖的大桂山林场)为万亩,森林覆盖率50.3%。
年,贺县林业局、自治区直属国营大桂山林场委托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按林业部颁发的《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运用遥感、抽样、电算相结合的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全县(不含大桂山林场)有林地面积.7万亩,比解放前的林地面积增加.36万亩,增长97.40%,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分别从解放初期的19.9%、29.2%提高到43.22%、61.2%;活立木蓄积.7万立方米,比解放前增加.03万立方米,增长3倍。按当年人口计,人均有林面积4.47亩,人均有木材蓄积20.04立方米,两项均超过广西和全国平均水平。若含大桂山林场,面积和蓄积分别为.74万亩,7.29万立方米。
贺州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
年7月~年9月由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和梧州地区林业局、林校、林科所与贺县林业局共同调查贺县森林资源,全县木材林分蓄积量为.97万立方米。
获“广西森林街道”称号的贺州大道。(来源于广西新闻网)
年,贺州获得“广西森林城”称号,森林覆盖率达72.46%,城区绿化覆盖率42.8%,11.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和一年当中有天达到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截止同年6月底,贺州山上造林30万亩,植树.多万株。通道绿化81公里,新绿化村屯个,超过43万平方米的城镇被绿化。
林种分布及主要树种
林种结构及分布据年调查,全县有林地(不含大桂山林场)为.66万亩,其林种结构为:
用材林.81万亩,占74.28%;
防护林46.26万亩,占15.28%;
薪炭林1.05万亩,占0.35%;
特用林0.06万亩,占0.02%;
经济林24.45万亩,占8.08%;
竹林6.03万亩,占1.99%。
森林各龄组林分结构为:
幼龄林面积占24.85%,蓄积占2.41%;
中龄林面积占58.52%,蓄积占70.55%;
近熟林面积占13.62%,蓄积占20.73%;
成熟林面积占2.99%,蓄积占6.26%;
过熟林面积0.02%,蓄积占0.05%。
在林分面积中,马尾松占61.28%,杉木占11.96%,阔叶林占26.76%;针叶与阔叶林的面积比例是73.24︰26.76。
年调查,全县各林种面积共.05万亩。
其中:
用材林.44万亩,占67.78%;
防护林71.55万亩,占19.6%;
薪炭林2.51万亩,占0.69%;
特用林0.10万亩,占0.03%;
经济林27.94万亩,占7.65%;
竹林15.51万亩,占4.25%。
从林种和树种结构看。用材林多,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少;幼、中龄林多,成熟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其结构不合理,有待调整。
林种分布大致为:北部桂岭盆地。用材林面积占全县用材林总面积的4.14%,经济林占3.40%,防护林占3.39%。
主要树种马尾松县内蓄积量最大的树种。
遍布全县各地,活立木蓄积超过万立方米的有步头、南乡、大宁3个镇,其中步头镇超过万立方米。据年调查,马尾松不含疏林地面积为.8万亩,蓄积量.6万立方米。
若含疏林地和散生木,蓄积为.3万立方米,占活立木蓄积总量的65.8%;在用材林蓄积量中,马尾松为.4万立方米,占用材林蓄积量的76.9%。
解放后,由于坚持人工造林和实行大面积飞机播种造林,马尾松活立木蓄积量不断增长,解放前万立方米,年.8万立方米,年万立方米,年上升到.3万立方米,若含大桂山林场,年蓄积量达到.4万立方米。年马尾松活立木蓄积量为.76万立方米。
杉木县内传统优势树种。
历史上素来作为商品材销往穗、港,尤以大宁公保的大横枝杉木因干粗质优而颇负盛名,县内有适合杉木生长的气候、土壤条件,年被自治区列为杉木商品材基地县。杉木主要分布在黄洞、姑婆山、大平、步头、大宁、南乡、桂岭、公会、贺城、鹅塘等乡镇。
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的杉木基地有公会的清水村林场、步头镇林场和桂岭镇草寺林场。年调查,全县杉木蓄积量为94.9万立方米,比解放前减少24.51%,主要原因是超计划砍伐和砍大留小、砍壮留弱的不科学砍伐以及一段时间内重砍轻造所致。
从解放之始至年,是杉木下降阶段,比解放前下降41.8%;年以后逐步走向恢复,但因超计划砍伐等问题未彻底解决,恢复速度不快。年活立木蓄积量上升到.11万立方米。
油茶贺县历史上盛产油茶。民国29年()出版的《广西统计季报》第13期记载:广西茶子产量多为贺县、荔浦。
民国时期《广西年鉴》第三回记:贺县、信都两县产茶油最高年份为民国26年,达市担。解放后油茶籽产量最高年份年为吨,折油.46万公斤,最低年,只产油茶籽吨,折油10.5万公斤。
茶油年产量不及解放前,其主要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搞单一粮食生产和“一大二公”,取消了个体经营茶林,致油茶发展受到压抑;且集体经营茶林粗放,甚至连解放前年年“铲茶山”和“打寄生”的简单抚林也给丢了。在粗放经营下,油茶产量大小年之分明显。
年平均亩产茶果.5公斤,折油36.7公斤;年平均亩产茶果25.5公斤,折油只有5.1公斤。与全国最高亩产茶油50公斤相比,差距很大。油茶种植,遍及全县各乡镇,其分布多在县的东北至县的西南一带,和森林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大桂山以北山地的油茶林占全县的油茶林总面积的80%以上。
据年调查,全县油茶种植面积为亩。常年栽培的是中果油茶霜降籽品种类型群,分桃、球、柑、桐、桅5形17类。以球型果居多,占70.6%;从颜色分以黄果类居多,占52.4%。产果以红桃形为高,最高年株产3.5公斤。油茶质量以公会忠坪油茶场种植的油茶最好,为广西油质较好的品种之一。年,贺县被列为自治区油茶基地县。年全县油茶籽产量吨。
油桐在贺县历史上曾有大量种植。据民国《广西年鉴》第三回记:贺县桐油最高年产为民国26年(),产桐油市担。
解放后,桐油销路不佳,种植和产量逐年减少。年产桐籽吨,年0吨,年吨,年吨,年66吨,年45.8吨。年调查,全县油桐种植面积仅有亩。
主要分布在桂岭、步头、开山、信都、南乡、莲塘、大宁等乡镇。其中桂岭镇种植最多,有亩。年油桐籽产量上升到吨。
竹贺县竹类品种多,民国23年()版《贺县志》记载,有各类自具特点、名称不一的竹近20种。据年调查,全县有竹林面积亩。
其中鹅塘镇亩,大平乡亩;除此,水口、贺城、步头、开山、仁义、黄洞竹林面积均在千亩以上。品种以毛竹、楠竹、厘竹、篙竹为主。厘竹为县内名竹,其特点是实心、坚硬,年产吨左右,远销西欧市场。
年,国家收购毛竹、篙竹4.25万根,此后收购量逐年上升,年32.78万根,年52.64万根;之后有下降,年22.95万根,年20.63万根,年21.50万根。
年大幅度上升,当年国家收购毛竹49万根,篙竹75万根。年出口毛竹16万根,篙竹万根。年毛竹采伐.54万根,篙竹采伐量.14万根。
参考文献:《贺州市志》
点击图片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houzx.com/hzsxs/6432.html